来源:齐鲁晚报 编辑:News 2023-04-07 10:20
从返乡创业到乡村致富带头人,嘉祥县万张街道宋王村村民王涛在土里摸爬滚打了7年,奔着“农业也可以大有作为”的初心,王涛发展特色种植,走上了致富路,也让身边的老乡鼓了口袋。
记者 李从伟 王浩然
两点一线
展销会一场没落下
3月31日上午,位于嘉祥县万张街道宋王村村东的科农家庭农场里,一座座大棚一字排开,棚内,绿意盎然一派生机,一个个可爱的小西瓜挂在藤蔓上。
刚刚参加完“2023嘉祥消费提振年”嘉祥春季特优产品展销会,王涛就匆匆赶回了农场,一头扎进了大棚。这些年来,为把自己的产品销路拓得更宽些,不管多忙,王涛都会抓住每一个机会,推广自己的产品。“今年,为了提振消费,当地政府举办了大大小小多次展销会,我一场不落。”
“你看,这个西瓜皮上有水珠,说明棚内湿度大,这就需要通风。”说着,王涛熟练地操作起大棚的通风设备。
棚内温度是不是高了,作物是不是缺水了,叶片是不是有虫害了……每天,王涛都会钻进大棚,查看作物长势,寻求解决之策。
“就比如给作物浇水施肥,***好选在晴天的上午,因为到了中午,地温能达到15-20度,这个温度更利于根系的吸收。”王涛说,地里的庄稼就像自己的孩子,要摸清它们的“脾性”,时时关注每个阶段的成长。“你对它上心了,它就能给你想要的回报。”
返乡创业
“城市梦”变成“田园梦”
起初,王涛也有个“城市梦”。中专毕业后,怀揣着去外边世界闯荡的梦想,王涛背着行囊去了大城市,走南闯北。
在济南一家农业公司做种苗销售业务的两年里,王涛跟农业打上了交道,其中不少客户都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,并且做得风生水起,这让从农村走出去的他深受触动,“现在的农业已不是往日的模样,也是大有可为的天地,何不尝试一下?”
打定主意,2016年年初,不顾家人的反对,王涛回到了宋王村,用自己的积蓄收购了当地两个废弃大棚,又新建了6个大棚。
宋王村有大棚种植的历史,主要种植黄瓜、西红柿等传统作物,种植结构单一,收益低。“要种就要种有特色的,附加值高的。”奔着这个想法,王涛选种了大城市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博洋9号甜瓜。
“当时这个品种卖价比较高,当地市场认可度低。”万事开头难,***年,王涛就“交了学费”,赔了3万块钱。第二年,为打开销路,王涛主动对接当地商超,与商超其他产品捆绑销售。好产品***终会被认可,当年,王涛就实现了收益。
10个大棚,12个大棚,一直到现在的40个大棚,种植规模越来越大,品类也由甜瓜扩大到千禧果、小西瓜等,王涛特色种植的步子迈得越来越稳健。
传授技术
带上大家一起致富
临近中午,十几个身影陆续从大棚里走出,他们都是在这打工的村民。***近是小西瓜授粉的时期,是一年中***忙的点。
“为了赶时间,中午饭就糊弄着吃点。”今年58岁的刘凤香边吃边跟记者聊了起来。从当初的***挣50块钱,到现在的120元,一个月能挣上2000多元,刘凤香已经在这里干了三年。刘凤香说,在这不光挣到了工资,还学会了栽植、剪枝、吊秧、授粉等种植技术。跟她一样,在农场常年打工的姐妹还有20多人。
致富不忘邻里。王涛说,一年四季,基地都有活,优先用村里年龄大的村民。
“我摸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种植经验,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,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。”王涛说,在他的带动下,宋王村和周边的村民开始流转土地建大棚,发展特色种植,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。
“王涛是我村的‘田秀才’,更是个‘热心肠’,遇到问题打个电话就来指导。”村民王章锁说,在王涛的带动下,他种了20亩的大棚,一年的收益达四五十万。
“现在国家支持农业的政策越来越好,特别是推出的按揭农业,这也增加了我的底气。”王涛说,下一步,他将发力种苗培育,打造全产业链,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。